请让我看到你的笑脸

记录一下自己折腾黑苹果的事情。

2024-01-22 · 10 min read

2011年9月,微软正式公布Windows To Go。
这是一个完全的可管理的电脑环境,Windows To Go工作区可将相同的映像企业版功能用于其台式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还可采用相同的方式加以管理。
对2018年大学时的我来说,我当时对这个功能的理解就是——嗯,也许能成为高效的生产力工具?
因为从结果上来说,我在大学期间真的因此而获益——有段时间我的电脑坏了。所幸WTG依然可以让我在那几星期内不至于无计可施,那时恰好还是一个临近期末,那个学期又刚好有C语言课程。来的好不如来得巧,借助室友的电脑,还有学校图书馆里的旧电脑......这件事事后想想也真是神奇,学校的电脑甚至还是Windows 7 的系统,那么古旧的电脑居然也可以使用这个功能。
虽然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吧,真的想把这样的“生产力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场合还是很小。比起它原本被设计的目的来说,我的用途简直就是附加品一样吧,哈哈。
尽管偶尔我也确实会在心里嘀咕,就原理来说,在新电脑上新建一个UEFI引导,直接启动旧电脑的硬盘,不就行了吗?大概就是差一个引导启动项吧。实际上不仅是这些,还有一些驱动兼容类的问题——那是后话了。
继续回想的话,Windows To Go这个功能应该给Mac用户的作用更大吧——既能免去虚拟机的性能损耗,又能避免Boot Camp的硬盘占用,又不是特别常用Windows系统。“说走就走的Windows”吧。

正当我感慨WTG的酷炫狂拽吊炸天能力时,2020年5月27日,Windows 10 2004版本发布,在此版本中Windows To Go被移除。嗯——这东西非常有用且高效(然后一脚踢开
行吧,也许连巨硬的程序员都意识到了,这东西的用途纯粹是为了需求而创造需求的。行吧。

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留给我,相反,其实WTG给了我很多有意思的启迪吧。
首先,我认识了一款很有用的新软件,“rufus”。Rufus是一个可以帮助格式化和创建可引导U盘(Live USB)的工具,可以制作Windows、Linux、Android-x86 等操作系统的启动盘。虽然市面上这样的软件已经不是多么稀有的东西了,老牌的UltraISO,DiskGenius等,新晋的各种助手,都可以覆盖大部分用得到的功能。不过rufus是开源软件,而且长久以来维持着稳定的更新,在我使用WTG的那段时间里,主要都用的是它。这样说吧,优秀的便携小工具,就像你在外面突然想开个快递时,口袋里恰好有把很锋利的小开信刀。
其次,WTG有一些基础的硬件需求,微软官方对 WTG 的要求为:接口为 USB 2.0 及以上,容量为 32 G 及以上,不过既然是运行完整的 Windows,那么官方的要求肯定是不达标的,所以一个性能优异的 USB 存储器还是有必要的。
为了这个功能,我买了一根当时可以说是“最好”的U盘了——CHIPFANCIER家的Solid State Flash Drive。我买了两条,一条USB的,一条USB-C的。先买的一条就为了WTG,后买的一条则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的C口使用率太低了,当时也没想买扩展坞,而且C口,还可以直接插在手机上——好吧,比较奢侈的个人U盘!但事实证明,嘴上嫌弃它的价格,实际上它的体验也确实物有所值。在当时,这两条U盘足以把市面上所有的口的速度跑满,这就是价格带来的自信啊。即使今天已经有了若干更好的东西,这两条U盘依然是我心中的......嗯,白月光。
最重要的也是最后......WTG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该说是启示吗,想法吧,我能不能用这东西做点类似的......?
于是,我的Hackintosh To Go的想法就这样有了雏形。与其说是HTG,不如说其实就Hackintosh吧。ToGo这个目的还是太远了,这东西不存在可复制性,每台电脑都得重做,没法给其他人舒服的用。不过至少有一点和WTG是一样的——即插即用。
嗯,毕竟还是要用Windows打游戏的嘛,不寒碜。

我的个人电脑购买于大学入学之前的那个暑假。Razer Blade 2017!同年被说成是最适合黑苹果的电脑!原因很简单,好看。14寸浑然一体的黑色机身,背面三蛇标,开机会亮,合盖会灭。1060显卡,i7-7700hq,全面对标2017年的MBP。虽然就今天的审美来说,这大黑边,嗯。作为一台游戏本,它的自身实力自然不必多说。16G的RAM,自带的硬盘一般,后来我迁移到了一块512g的970pro上。970pro也是好硬盘,最后的mlc,有点像英国皇家海军的声望号一样。这台电脑刚出的时候正是守望先锋刚火的时候吧,据说还有和守望先锋联动合作的键盘光效来着。也许在我手里它有点屈才了吧,我没法玩大多数那些游戏,所以RGB光效在我这里并没有那么多实感。
今年是这台电脑来我手边的第七个年头了。中间坏过一次,南桥芯片烧了。除此以外,它一直尽职尽责的在我手边起着作用。我的使用习惯也很好,从WIndows10到11,系统也没有因为软件原因卡过什么。想来,那种十几年的笔记本都能好好的使用,更何况是这当年的旗舰呢。我是不是都应该给我的电脑磕个头呢,毕竟它真的很好,默默无闻的帮手。

我最早是按照PCBeta论坛上类似的教程,装上了这台电脑上的第一个“黑苹果”,版本是10.13吧,名字取自内华达的高山。内华达啊,虽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内华达和俄克拉荷马姐妹(美军二战时期的低速战列舰姐妹)。High Sierra带来的最大改变是APFS, Apple File System,说真的,apfs可真是比它的前任——HFS+好太多了。
虽然在我的理解里,apfs还是和nfts差很多啦,估计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的,不过apple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有不少方便的软件允许我直接在MacOS这边访问和读写我的windows系统内容。我最后选择的工具是tuxera家的软件,它很优雅,有种,嗯,有种“它本该是系统的一部分”的感觉。我认为最顶级的产品就应当如此,就像说“鸡有鸡味,鱼有鱼味,甜品不甜”一样。

对当时的我印象最深刻的系统应该是下一步更新的MacOS10.14 Mojave 莫哈韦沙漠。这个版本出来的时候,正好是和windows10“打擂台赛”的时期。为什么觉得当时的苹果占上风呢,因为windows10这边,出现了好多“复刻”macOS壁纸的工具——很显然,Mojave这个动态桌面(dynamic desktop),实在是让windows用户狠狠的眼馋了一番。
这个功能怎么说呢,我引用一句Craig Federighi 留给动态桌面的台词吧:

Your desktop actually subtly changes throughout the day from morning, to afternoon, to evening.
你的桌面[背景]将随着一天从早上、到下午、再到晚上的推移而微妙地改变。

macOS Mojave 的动态桌面充分考虑了“时间”的问题。在苹果的实现方案中,壁纸的切换不是以时间为标准,而是以太阳方位为标准。每套壁纸包含至多 16 张静态图片。每张静态图片都被标记了对应的太阳方位。定位的方式是所谓的「地平坐标系」,即用高度角(Altitude,定义为太阳和地平线的夹角)和方位角(Azimuth,定义为太阳按顺时针方向偏离正北的角度)两个值确定太阳在天球中的位置。启用后,系统将会根据用户的位置和时间计算太阳的实时方位,并与每张壁纸所记载的信息进行比对,将其中与此时此地太阳位置最近似的那一张作为桌面背景。

除此以外,Mojave引入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厉害的深色模式。深色模式不是简单的把界面变色和变暗,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API来控制控件的颜色。这让我想起了Android 2.3 姜饼人 到 4.4 Jellyfish这期间,有一款很有名的软件,变色龙(proxgrind chameleon)。它能让状态栏及其内部的滑块变得透明。
该说不说,审美在变化,各家厂商从满足功能,再到想要让功能变得好看,肯定都是付出了一番气力的。安卓的material you方案对比Apple的整体设计......嗯。

接着说,在我的设备上,运行起的10.13.6存在一些bug。首当其冲的就是——触控板无法驱动。明明也是voodoo的设备,但明明翻阅了很多教程,修改了不少键值,也无法让我的触控板产生一点点反应。这打击是致命的。这意味着我的电脑在启动macos的时候,必须要占用一个usb口插入鼠标,否则就如同被砍去了双腿的人一样。
其次,我的合盖功能做得完全就是一坨。当时都讨论不到“合盖性能占用”,而是合盖即黑屏,再无法唤醒。想象一下吧,一台休眠之后就用不了了的黑苹果,它还能做什么呢。
最后,则是一直到今天才摸索出规律的事情。声卡有概率没有动静。发现的规律是——必须在windows下关机,彻底关机后再启动才行。也就是说在off状态下启动,才能启动声卡。这个应该有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部分吧,我不是太懂,未来再补吧。

© Love && Peace · Made with ❤️ by Uzume